网站首页 > 行业快讯
2015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
浏览数:648 发布时间:2015年05月06日
2014年,中国经济正在向着形态更高级、分工更复杂、结构更合理的“新常态”演化,房地产市场在回归市场化长效机制的深度调整中,步入以变革和创新为引领的“新常态”发展阶段。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,2014年的市场在变化中带来更大的挑战,也酝酿了更多的机遇。
百强企业整体发展特点分析
一、销售规模逆市再创新高,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
1百强企业2014年销售额增速高于全国18.7个百分点,市场份额上升至35.4%
2014年,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,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同比分别下降6.3%和7.6%。在此背景下,百强企业凭借较强的综合实力、灵活的销售策略和突出的品牌优势,销售业绩逆势上涨,全年实现销售总额27007.4亿元,销售面积24978.5万平方米,同比分别增长12.4%和10.3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.7和17.9个百分点。
百强企业2014年市场份额上升至35.4%,较上一年提高了5.9个百分点,提升幅度为近5年最高,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。其中,综合实力TOP10企业2014年市场份额达到15.6%,较上一年提高3.7个百分点,销售总额占百强企业的44%。在房地产行业逐步迈入平稳发展新常态、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背景下,市场份额将更加集中于领先梯队企业。
2百强企业2014年内部业绩分化加剧,强者恒强趋势显著
不同规模的百强企业2014年业绩分化更加突出,中等规模的百强企业在市场下行的压力下采取灵活策略,更注重通过“以价换量”提升销售业绩。百强企业2014年销售额增长率呈现明显的“梯级分布”,前10、11-30规模较大的百强企业销售额的增长率均值分别达到20.4%和13.9%,高于百强企业均值8.0个和1.5个百分点,且销售额增长率高于销售面积增长率,主要以品牌溢价带动业绩增长;31-50、51-100规模中等的百强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均值则低于销售面积增长率均值,说明弱市下中等规模百强企业主要通过“以价换量”的方式实现销售业绩的增长。
在市场下行的压力下,百强企业加大推盘量,城市深耕成效显著,有力保障了全年销售业绩。在市场形势较为低迷的背景下,百强前30企业逆势加大推盘量抢占市场,充足的供货资源奠定了业绩增长的基础,从年新推盘数量来看,前10、11-30企业2014年新推盘数量均值分别达到85个和22个,较上年分别增加9个和7个,有力保障了企业在逆势中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。此外,部分百强企业凭借非住宅和海外业务的快速增长,拓展销售来源,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企业整体销售业绩提升。
3百强企业2014年总资产、净资产规模继续快速增长,并购成重要推动力
2014年,百强企业资产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,总资产均值为786.4亿元,同比增长21.7%;净资产均值为202.3亿元,同比增长18.2%,但增幅有所放缓。在市场下行期,百强企业的资产规模仍然实现了较快增长,一部分来自于企业业绩提升带来的内生性增长;另一部分则来自于百强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的外生性增长,根据企业披露信息统计,2014年房地产行业完成并购和筹划并购的案例超230起,同比增长57.3%,其中,百强企业凭借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成为并购的主力军,并购总数占行业4成左右,大型百强企业还将并购的目光投向海外和其他业务领域。
二、抓主流、促合作,精准推盘、创新营销添佳绩
2014年以来,房地产市场的成交压力增大,百强企业特别是前50企业主动调整经营模式,把握市场主流,积极优化市场布局和产品结构;精准推盘,创新营销策略;自内而外加大合作力度,丰富合作形式,促进了销售业绩的快速增长,推动企业规模化的进一步扩张。
1完善一二线主流市场布局,聚焦“首置、首改”主流产品
2014年,一二线主流城市依然是百强企业优化市场布局的首选。前50企业重点城市的销售额中来自一二线城市的销售额占比高达91.5%,其中一线城市占比37.4%,二线城市占比54.1%。
百强企业2014年继续把握主流市场需求,聚焦“首置、首改”刚需类产品。综合实力TOP10企业2014年持续提升“首置、首改”类刚需产品占比,在10个主要业绩贡献城市中140平方米以下商品房的成交套数占比均值超84%,较上年有所增加。其中,90-140平方米的改善类产品占比较上年上升了2.6个百分点,源于企业抓住下半年改善性需求的集中释放期,加大改善类产品的入市比例,推动企业下半年业绩的快速提升。
2踩准市场时机加大推盘力度,创新营销策略激发潜在需求
市场调整期,百强企业主动调整营销模式,一方面通过对市场形势的准确预判,把握市场时机实现精准推盘;另一方面运用互联网+技术不断创新销售策略,凭借多元化的营销手段,推动项目在逆势下实现热销,有效保障了企业销售业绩的提升。
2014年,房地产市场受到宏观经济、货币政策、政府调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出现明显波动,而百强企业则凭借敏锐的洞察力,准确抓住政策和市场的有效节点调整推盘策略,扩大业绩规模。根据研究组对前30企业的推盘量和50个重点城市的市场月成交量分析显示:随着个别城市限购政策的放开,5、6月份前30企业推盘量达到上半年高峰,占上半年推盘总量的一半以上;下半年随着多个城市限购放开步伐的加快和市场成交量的节节攀升,企业推盘量也不断加大,推盘总量占全年推盘量的67%,特别是四季度在公积金新政、央行降息等利好政策的进一步刺激下,推盘力度进一步强化,推盘总量占全年的38.9%。
弱市下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压力陡增,百强企业2014年在做好产品及服务的同时,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创新营销策略,有效提升了营销的广度、深度和针对性,刺激需求释放,保障销售业绩。研究组通过对前20企业营销创新的分析显示:从广度来看,95%的企业通过“全民营销”拓宽客户资源,有效扩大营销范围;从深度来看,95%的企业借助“大数据”深挖客户需求,实现更精准的营销;另有80%的企业通过众筹形式进一步明确激励对象、加强利润引导,有效加快项目去化。
3全方位强化合作,丰富合作模式,共同占领市场制高点
2014年,在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加大、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“合作共赢”成为行业的共识,百强企业特别是综合实力TOP10企业全面强化从拿地到项目开发的合作力度,并通过“小股操盘”、“合伙人”等升级合作模式,更有效地整合优势资源,推动企业销售业绩和资产规模的不断提升。
1)注重企业间合作。企业间的合作开发帮助企业整合大量优势资源、快速扩大经营规模,从而促进销售规模的提升。百强企业2014年持续注重通过合作拿地的方式获取一、二线热点城市的优质项目,如万科、保利、绿城和招商2014年的新增土地权益占比均低于80%,其中绿城的占比仅为54.6%。此外,2014年企业间的合作形式也在不断升级,以“小股操盘”为典型代表,凭借管理和品牌的输出实现大量项目的运营管理,显著推动企业的规模化扩张。
2)深化企业内部合作。百强企业2014年积极强化内部合作,以“人”为核心,以激励机制为驱动力,通过绑定员工收益与企业利益,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,实现个人收益与企业的同步成长。
三、高成本致利润增幅放缓,多管齐下保障盈利质量
1百强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9.8%,低于同期营业收入增速7.3个百分点
2014年受市场需求放缓、房价调整以及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,房地产行业盈利空间持续受到挤压。百强企业凭借较强的运营能力实现盈利规模的继续上升,但增速显著下降。其中,营业收入均值达238.1亿元,同比增长17.1%,增速较上年回落12.7个百分点;净利润均值达32.1亿元,同比增长9.8%,增速较上年回落9.4个百分点,百强企业净利润增长率低于营业收入增长率7.3个百分点,部分企业增收不增利。
2百强企业成本上升致净利率下滑至11.8%,快开发、高溢价、轻资产保障盈利质量
百强企业2014年总资产收益率均值为5.1%,较上年下降0.8个百分点;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18.1%,较上年回落2.5个百分点;净利润率持续走低,均值为11.8%,较上年下降4.3个百分点。百强企业2014年整体净利润率水平的明显下降,主要受到销售放缓及各类成本上升影响:一方面,土地成本的上升侵蚀企业的盈利空间;另一方面,百强企业采取降价、首付折扣等促销策略,进一步收窄了企业利润空间;此外,营销成本快速攀升,影响企业盈利水平,2014年销售、财务和管理三项费用率均值为9.0%,同比上升1.1个百分点。
为克服销售放缓及各类成本上升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利影响,百强企业2014年以质量效益为核心,通过提高资产周转率、提升产品品质、创新轻资产运营模式等方式有效保障了企业的盈利质量。首先,快开发、高周转策略提升运营效率,拓展盈利空间。其次,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、强化品牌溢价优势,有效保障盈利水平。综合实力TOP10企业在一线城市、二线城市、三四线城市销售溢价率均值分别为23%、21%、15%,溢价优势显著。其三,创新轻资产运营模式,基于自身品牌、技术、管理等优势资源,充分整合外部资源,通过低投入撬动高收益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。
四、存货上升加大资金压力,开源节流强化现金管理
1资产负债率继续攀升,存货上升影响短期偿债能力
2014年,百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3.6%,较去年增加1.1个百分点,但仍处于合理范围;剔除预收账款之后的有效负债率均值为49.7%,同比增长0.6个百分点;带息负债率均值继续增长至37.9%,达到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。总体来看,百强企业的财务杠杆有所上升,未来应进一步强化财务管控,在市场调整期需保持合理的杠杆率,警惕财务风险。
2014年,百强企业的流动比率均值为2.03,同比提升0.03;速动比率均值为0.57,与上年相比略有回落。受到前三季度房地产市场销售疲弱的影响,大部分企业存货规模高企,截至2014年底,百强企业存货均值为541.3亿元,同比增长25.3%,存货占总资产比重均值上升到68.8%,存货规模的增长使得企业的流动比率有所上升,速动比率微有回落,百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未有明显改观。2015年,去库存仍然是市场主旋律,百强企业需要在保持合理库存规模的基础上,着力提升去化能力,优化长短期债务结构,保障财务的安全性。
2现金流缺口略有增大,促回款控支出减缓资金压力
2014年,房地产市场去化放缓,企业偿债压力持续上升,财务资金控制能力面临较大考验。在此背景下,为了有效应对市场变化、保持稳健发展势头,百强企业更加重视现金流健康,通过促进销售回款、合理控制土地支出两方面,防范资金风险、确保总体收支平衡。
2014年,百强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均值为-5.9亿元,与上一年相比缺口略有放大,主要是大部分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放缓。在资金杠杆居高不下的情况下,百强企业在抓销售的同时加快销售回款。2014年,百强综合实力TOP10企业普遍保持了较高的销售回款率,保利、碧桂园回笼现金均突破千亿,销售回款率分别达到86.0%、82.1%,龙湖、华润等企业的销售回款率更是在90%左右。
同时,百强企业在2014年减少了购地支出,全年土地投资力度较上一年明显缩减。百强前20企业全年平均土地投资支出不足200亿元,同比减少41.1%,土地投资支出在销售额中的比重仅为24.0%,较上一年下降18.6个百分点。
五、融资成本优势显著,多元融资体系增强企业实力
1加大筹资力度缓解资金压力,综合资金成本率9.79%
为缓解资金链紧张、满足持续扩张的资金需求,百强企业加大筹资力度,2014年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均值87.9亿元,同比增长16.6%,筹资规模持续提升。百强企业凭借出色的经营表现、稳健的财务状况以及良好的信誉,更易获得金融机构及投资者青睐,在与各类渠道的合作中,议价能力也日益增强。2014年百强企业综合资金成本率均值为9.79%,较去年略升0.22个百分点,大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,融资成本优势显著。
2多元融资体系提升融资能力,把握政策机遇拓展融资新渠道
2014年货币政策由偏紧走向偏松,再融资开闸以及中票放开等资本市场政策利好,使国内融资环境相对改善。百强企业充分利用银行贷款、信托、基金、债券、股票增发等各类融资工具补充发展资金,构建了多元化的融资体系,有效降低企业综合资金成本。其中,百强企业2014年以公司债为主的债券融资密集发行,全年累计债券融资额近1900亿元,在资金来源中的占比大幅提升。随着2014年9月初监管层放开房地产企业发行中期票据限制,截止2015年2月底,共5家百强企业获准发行中期票据,融资总额达300亿元,发行年利率在4.5%-5.5%之间,成本远低于其他债务融资形式。年内A股再融资正式开闸,进一步丰富了百强企业的融资渠道。
3借助互联网金融优势,与项目营销结合创新融资模式
2014年互联网金融在创新与融合中发展,2015年两会继续聚焦互联网金融监管与健康发展,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,由此带来大量的发展空间。在此背景下,百强企业2014年积极联合互联网公司,通过地产金融产品、P2P线上网贷平台、房产众筹等方式,结合项目营销进行融资方式的探索和尝试,引领了行业融资模式创新,进一步拓宽了企业的资金来源。
六、顺应市场节奏促货值变现,拓展业务培育新增长极
1百强企业可售货值规模较为充足,合理调配资源将是保障未来业绩关键
2014年,百强企业2014年土地储备规划建筑总面积均值回落至1165.9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8.5%。尽管如此,目前大部分百强企业的土地储备规模可满足其以15%的销售面积增速连续开发3年左右,仍相对充足。
在土地储备规模下降的背景下,为了奠定业绩稳健增长的坚实基础,百强企业结合房地产市场形势不断优化土地布局结构,有效提升可售货值的变现水平。研究组对百强代表企业的可售货值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,结果显示:百强代表企业的可售货值规模中,超过90%分布在土地消化时间少于5年的城市,可售货值结构对业绩的保障性较高。
受益于可售货值较大的规模和合理的结构,大部分百强企业现有货值的变现基础较好,锁定未来业绩增长。根据不同城市的去化时间对百强代表企业2015年的可变现货值进行估算,并与企业2014年销售额进行比较,结果显示:百强代表企业2015年可变现货值与上一年销售额的比值普遍较高,对业绩成长的保障性高。
2积极向地产新业务领域延伸,塑造核心增长极
为了突破住宅地产领域的业绩增长瓶颈,实现长远发展,百强企业已将眼光投向住宅地产业务之外的领域,为业绩成长塑造新的增长极。其中,商业地产领域发展较早,已有91%的百强企业涉足,部分百强企业已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业绩贡献,且成长迅速。文旅地产、产业地产、养老地产等领域市场规模尚小、发展空间广阔,2014年已有41%、26%、14%的百强企业分别进入文旅地产、产业地产和养老地产领域,企业通过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寻找有效切入点,率先建立先发优势,抢占发展的制高点。
七、深层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,全面承担企业公民责任
2014年,百强企业不断完善与健全自身社会责任体系,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,通过依法纳税、保障房与经济适用房建设、投入公益慈善事业等方式,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并赢得了普遍认可,成为房地产行业中奉献社会、服务民生的典范。2014年,百强企业在净利润增长的同时,更加注重依法纳税,纳税总额与增长率均保持了增长的趋势:全年百强企业纳税总额均值达13.7亿元,同比增长17.2%,其中缴纳营业税金及附加均值为8.1亿元,所得税均值为5.5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22.0%及10.6%。
2015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及TOP10研究
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根据近5年百强企业实际状况,初选了500家符合要求的开发企业,依据企业规模与运营效率相结合、成长潜力与经营稳健相结合、盈利能力与社会责任相结合、融资能力与综合实力相结合的原则,运用因子分析法及相关数学模型,对全国500家房地产企业(集团)的规模性、盈利性、成长性、稳健性、融资能力、运营效率和社会责任等七个方面的34个指标和其他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,科学全面地计算出房地产企业的综合实力指数,研究产生了2015中国房地产综合实力百强企业。
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在百强企业研究的基础上,基于对企业规模性、盈利性、成长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,评价产生了2015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“综合实力TOP10”、“规模性TOP10”、“盈利性TOP10”、“成长性TOP10”、“稳健性TOP10”、“融资能力TOP10”、“运营效率TOP10”和“年度社会责任感企业”。
2015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中涌现出一批独具特色的企业,在行业竞争更加激烈、区域及城市分化日益显著的环境下,不断调整自身策略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,实现了快速发展,受到行业的广泛关注。基于此,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评价产生2015中国房地产百强之星和省市TOP10企业。
结语:
“一元复始,万象更新”。百强企业在崭新的市场环境下应积极调整心态,开展变革与创新。一方面继续深入挖掘住宅领域巨大的发展空间,实现规模的进一步提升,另一方面力求准确、深入、全面地认识和顺应新常态下的新趋势、新特征和新动力,整合发展资源,引领地产白银时代的持续发展。我们相信,在新常态下,百强企业作为行业的领先群体,必将由内而外焕发出勃勃生机!